2015-10-06

【转】 —— 35岁以后的减法人生。


Source URL: http://cforum.cari.com.my/forum.php?mod=viewthread&tid=3741432

发表于 14-9-2015 11:53 AM 

35岁以后的减法人生


有人问我,心目中的减法人生是什么,所以我又把过去的某篇文章整理成十点。(我真是有十点强迫症的症头)

一、减少规划的目标

25岁到35岁大概是事业的黄金十年。这十年将会决定35岁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。

25岁开始,男人应该已经服完兵役;女人也应该进入社会几年或是硕士毕业。从现在开始,在事业上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。在35岁之前,大概可以多尝试几项工作,找出自己的兴趣,但是绝对不要一年换24个工作。

35岁之前要多方尝试,35岁之后就要找出热情,让热情燃烧出自己的工作魂。

二、减少念书的目的

35岁以后,念书的目的,应该只有一个,就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。不要为了工作而去填充学历,坦白说,念书很无趣,如果为了工作而去填补学历,那会太过痛苦。

况且35岁以后的职场,早就不希罕学历那张门票,重点在于实力,永远都是实力,而不是学历。35岁以后,请为了兴趣而念书吧!

三、减少不重要的人

要多爱自己。如果不爱自己,没有人会爱你。所有对其他人的好,都应该是因为自己心甘情愿的,不要有任何的怨怼,不然就不要做。

每天让自己容光焕发,看著镜子告诉自己是最美的(最帅的),所有的人都没有你可爱。记得要定时买漂亮衣服给自己;每周至少要喝一杯好咖啡;每月至少要吃一次大餐。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好运,勇敢尝试各种的可能。

四、减少自己的看电视时间

这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,如果不广泛的接受资讯,恐怕很快就会被整个世界遗弃。资讯的管道有很多种,电视是最快速的方式,但是国内的新闻节目,已经到了以颜色辨别是非的程度,如果对于对错没有一定的良知,基本上就会跟著媒体起舞。

请减少看电视新闻的时间,阅读与网路,详细的查证与多方的了解,才是获取资讯与训练自己判断力的方式。

五、钱,越花越少

35岁以后,请努力存钱,减少自己的花费。保险、基金都是可以考虑的标的,这些保险与基金,将会成为以后的资本。

老了以后靠自己小时候存下来的那几个孩子,而不是靠自己生下来的孩子。35岁以后,不要靠金钱堆砌价值,有多少钱,就过多少生活。

六、朋友,越深越少

在35岁之前,要交往几个一辈子都会在一起的好朋友。这些人无论在你落魄或是成功时,对待你的态度都是一样的;他们会对你直言不讳;也会在不同的知识范畴给你新的启发;你会愿意把所有的秘密跟他们分享,不会怕他们耻笑你;他们会在你伤心、失望、无助的时候,第一时间站出来挺你。

七、烂伴侣,越远越好

35岁以后,请慎选伴侣。所谓的烂伴侣,就是指这个人对于人生完全没有目标,也不愿意让自己更好。这样的人只会让你的人生停滞在某一个时点,而不能继续往前进。不要尝试去当谁的救世主。基本上,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,这句话一点也是不会错的。

35岁以后,一个人都已经定型了,不要期望他能为你改变什么,而且他也不应该为你改变什么,而是他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为自己改变什么。

当一个人的救世主,最后就会发现,你不过就是他定期忏悔的对象而已,而你却得要花许多时间把自己的人生停顿下来等候对方。

八、外在,越简单越好

不要花心思在外表上,只要注重基本的仪容打扮就好。在适当的场合表现适当的外表,但是少花点心思在打扮上会更好。

九、培养几项运动的习惯最好

维持基本的运动习惯。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,然后持之以恒,四十岁以后的人生才会更精彩,否则就只能眼睁睁的看著别人快乐了。基本上,健康这个数字如果是零,加在任何的存款数字前面,一点用处也没有。

十、不可以伤害自己

最后,人生没什么大不了的,也没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,更没有什么过不了的难关。不可以伤害自己。因为伤害的是关心你的人,不在乎的人还是不会在乎。

不可以伤害自己,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。(本文原刊载于吕秋远脸书)<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,不代表本社立场>

【同场加映】抢救35岁的25种觉悟

在台湾,以每5年算一个世代的话,截至2011年止,30~34岁的人口数高居各世代之冠,足足有202万人;35~39岁的人口数则有184万人,数目也高居第3。这群人是未来社会的活力与核心,却也肩负了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压力。

这两本书不约而同地指出,35岁世代目前正面临了4大问题。

1.文凭贬值,高学历≠高薪

在台湾,大学已经扩张到人人都有机会入学的地步,连带使得文凭严重贬值,高学历已无法和高薪划上等号。

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的数据显示,2010年台湾的大学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大约是2.6万元,研究所毕业生也只有3.1万元,想和上一代一样,靠努力读书就能在社会向上流动,几乎不可能。

2.工作穷忙,「薪情」沉重

自2001年至2011年11月止,台湾工业及服务业受雇员工的经常性薪资只成长了2,200多元,等于没有加薪。

至于日本的35岁世代,从1997年至2007年间,男性年所得足足少了200多万日圆,10年间出现了急速低所得化的现象。愈来愈多的「穷忙族」出现,意味再怎么工作也无法轻松度日。

3.正职工作减,非典型就业增

从1987年至2007年的20年间,日本以男性为主的正职员工在企业受聘的比例中,从83%掉到了76%,衰退达7%,企业倾向雇用派遣或部份工时的员工,亦即所谓的「非典型就业」员工。

在台湾,非典型就业者占全体就业者的比例虽然没有日本来得高,大约6.92%,但值得注意的是,2008年金融海啸后,劳动市场的非典型工作者人数已明显增加。

非正职员工的工作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,随时都可能被裁员。当然,他们的薪资也无法与正职员工相比,而且一旦兼职,就很难回到正职,对工作与未来的不安全感,持续扩大。

4.不敢生小孩,负担反而更大

因为经济、社会因素的各种考量,日本与台湾的生育率长期偏低,2010年,台湾妇女总生育率更骤降到0.895人,成为全世界最低。

少子化的后果在于人口严重老化,年轻人的负担会愈来愈重。2010年,台湾平均7个青壮年人要扶养1个老人,如果出生率没有成长,到2025年,可能3个青壮年要扶养1个老人;2060年时,几乎每个青壮年都要扶养1个老人了。

上述4大问题,反映在生活与工作上,是衍生成更多的问题:经济能力无法跟爸妈相比;中年未婚,还跟爸妈住;想往高处爬的工作梦想破灭;不断转行再转行;找不到工作,做不了喜欢的行业;离乡、返家,都因为没工作……。

最令人泄气的一件事是:往后10年,经济不可能「有感」复苏,未来该怎么办?

林宗弘以日本为例,忧心的指出,35岁世代在经济起飞的年代成长,享受父母打拼的成果,然而,「这个看似最幸福的一代,却可能面对社会结构中各种恶化的经济与人口趋势。」

带著25种觉悟,迎向光明

1. 「稳定的工作」几乎不存在,职场求生必要手段──不能一直换工作,但要让自己始终维持在准备找工作的状态。

2. 在毕业前得花很长时间来准备就业,否则进不了你想做的行业。

3. 想生孩子,先找到两份薪水。不过在生孩子前,先计画好如何付房贷。

4. 35岁以后,不能只凭技能谋识,你必须整合各种资源,如其他人的专业与人脉等。

5. 男人可以40岁第一次结婚,女人很难。

6. 就算双薪家庭,也可能透支。所谓准备好当父母,就是得学会节省。

7. 没有一个上班环境是100分的,连70分的都不容易找,对工作的期待想像太高,失落感就更大。

8. 做哪一行、对哪类工作有兴趣,30岁之前要想清楚,然后专心投入,不要只想「做做看」。

9. 过去以为只要年轻时学会相关技能,就能保障就业;但现在,我们必须一辈子重复这样的学习动作。

10. 待过的产业愈多,愈难拿高薪。换跑道,就不要奢望维持原来薪水。

11. 起步不顺利,不代表人生会完蛋,不要因为受不了一时的处境倒退而灰心。

12. 证照可以帮助就业,但不是高薪保证。取得琳琅满目的证照,不如专攻一个领域,成为达人。

13. 养育3个孩子,家庭月收入至少要50万日圆(在台湾至少要新台币6万元),才不会压力大到喘不过气。

14. 在习惯找非正职员工来上班的行业中(如餐厅、淡旺季明显的景气循环型产业),你很可能换来换去都是兼职、时薪性质的工作。选择进入时,要意识到这一点。

15. 如果你出身中产阶级受薪家庭,不要认为自己的生活会跟父母一样安定。

16. 特别是制造业,进入后就要有心理准备:忙的时候不准休假,闲下来可能休无薪假。

17. 要是自己不做好准备,陷入窘境,你的下一代就要迫于环境压力提早成熟。贫穷的孩子总是早熟,别忘了,你的父母对这场景就很熟悉。

18. 大公司未必比小公司安定,找工作的时候,了解经营者比了解品牌更重要。

19. 如果你前一份工作的经验,在下一份工作用不到,薪水就会随工作愈换愈低。所以,趁早找到志趣,不要兜兜转转浪费时间。

20. 就算你再有兴趣,如果懂这行的人也无法告诉你将来有什么发展,还是不要贸然投入。

21. 不要用爸妈那一辈的方式想像婚姻与家庭,否则你可能永远无法拥有。

22. 如果你的35岁不如当初想像,趁早想像40岁该怎么做,才可以快乐些。

23. 除非有特殊表现,否则不会有调薪机会。

24. 另一半的工作可能比自己更没保障,女人要学会当家。

25. 每个人的年资愈来愈浅,公司说资遣就资遣,负担不大。所以,要尽快凸显自己在公司里的价值。



http://www.cheers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id=5067788




















Google Referrals